1000+活动案例,值得信赖!承接:会议会务、晚会年会、活动策划执行、演出庆典策划、演出设备租赁、视频拍摄制作、开业周年庆典等活动

  1. 独到的创意、出色的策划、强大的执行
创新力的庆典公司logo


会议资讯

2024“紫金文化艺术节”

作者:活动公司-庆典演出策划公司。来源:yanchuz.cn日期:01-06

9月日—日,紫金文化艺术节新创剧目会演在江苏大地上展开。

“以节促创”,是紫金文化艺术节创立的初心。此前,由于缺少集中展示创作成果的平台,很多院团都不知道该把力气往哪儿使。如今,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激发了各级院团的创作热情和创新活力。今秋,部新创剧目轮番“打擂台”——近两年江苏文艺院团的建设发展风貌如何?戏剧艺术如何追随时代、守正创新?如何以办节为抓手,更好地推进精品生产、文化惠民?透过艺术节这扇“窗”,记者展开采访与思考。

老戏新唱

艺术节“练兵场”助青年演员成长

拉开新创剧目会演大幕的,是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扬剧团创排的扬剧《推拿》。明与暗交织,精神与生存展开较量,最终盲人推拿师对人格尊严的执着追求“立”在了舞台上。“哪怕只有一点光,也要迸发出来”,这一“戏核”激起了观众的共鸣。

前有娄烨执导、斩获金马奖的电影《推拿》,后有国家大剧院的话剧《推拿》,扬剧《推拿》如何实现艺术的“再创造”?“苏北水乡是毕飞宇文学创作的源泉,也是扬剧孕育的沃土,扬剧《推拿》的特色正在于‘落地生根’,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担纲扬剧《推拿》导演的郭小男也曾是话剧版导演,在他看来,戏曲的写意风格和扬剧刚柔并济、载歌载舞的特色,非常适宜这一文学IP的焕新表达。

新,是江苏戏曲人传承奔跑的动力所在。苏州昆剧院的首部武生大戏《林冲》,立足时代语境转换,将作品立意落脚于人如何冲出“至暗时刻”、实现心灵的成长。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罗周有3部历史题材剧入选本届会演,分别是越剧《织造府》、扬剧《子胥过江》和歌剧《桃花扇》。其中,《织造府》不仅创造性地设置了“穿书”的设定,还提出了曹雪芹搁笔、并未创作后回的艺术假设,他以这样的抉择,表达对生命的悲悯、对书中儿女的安顿。

为何有这样的改编?罗周表示,新时代戏曲创作,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是要传承文化精髓,立足戏曲本体,张扬审美传统;创新,是要满足时代需求,以当代性推动艺术发展。“我们写戏的人、演戏的人、看戏的人都是当代人,必须追求历史与当下的共振,用当代视角讲述历史故事,以戏剧审美的方式引领观众追求完善的人格、体会人类对自身的不断超越,接通传统的根脉、开出新鲜的花朵。”

9月日,锡剧《太湖春早》登陆常州现代传媒中心,这是一出反映年前无锡“一包三改”的改革大戏。直到演出前,改革者饰演者、锡剧大师王彬彬第三代传人王子瑜,还在思忖要不要来点儿临场发挥。

“无笑不成戏,当我把主人公的自行车卸掉一只轱辘后,大伙都笑了。一架被破坏的自行车,更富戏剧性地展现改革面对的阻力。”演出后,王子瑜向记者“解密”。

探索戏曲现代戏的表达方式,是《太湖春早》面临的一大难题。“古装戏里,我们可以用水袖、红白妆和种种身段动作来塑造人物,但在现代戏中还这么办,就会显得假。现代戏追求贴近生活的现实感和内在的表演性,更多的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思想情感,塑造出时代和阅历赋予角色的复杂性。但同时,又要避免沦为失去戏曲特征的‘话剧加唱’。”王子瑜说。剧中有一段精彩的自行车戏,综合搓步、摔叉、飞身抢背等戏曲程式,以自行车的“是行是停”,隐喻改革者的坎坷心路,体现出戏曲守正与创新的辩证互动。

守正创新的基石是传承。发挥“大战好练兵”的功能,越来越多青年演员在艺术节舞台上跑出成长“加速度”。而立之年,苏州昆剧院武生演员殷立人,第一次在大舞台上“当主角”。

“武生行当形成得晚,以武生为主角的本子也少,加上武生对体力的要求高、舞台寿命短,这些都限制了武生演员的发展。”在“当打之年”担纲大戏《林冲》,殷立人非常珍惜这次机会,“都说男怕《夜奔》,武生要在台上边舞边做、边唱边打,除了要合理安排体力,还要克服文戏的薄弱。我就通过观察文戏演员、和他们对戏,不断发掘角色内心的感觉,把柔软又刚强的林冲,立在舞台上。”

走进基层

更多基层剧团和小剧种被“看见”

参加本届会演的部新创剧目,8部来自基层院团,8部走进基层演出。从一开始只在南京演出,到如今更加“下沉”和“接地气”,紫金文化艺术节一头连着精品生产,另一头连接起群众文艺和文化惠民。

“近年来,江苏基层院团创排新戏逐年增长,尤其是盐城、淮安、宿迁等苏北基层院团,出现了常写新戏、常演新戏的喜人局面。”盐城著名编剧袁连成分析,这股“创作热”的形成,得益于省艺术基金及当地的艺术创作扶持,得益于各级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对新创剧目的提倡、奖励,县级院团有饭吃、有新人、有资金,创作热情水涨船高。

今年,袁连成有3部作品入选会演,笔涉乡村非遗、文化振兴、基层治理、农村招商引资等。农村戏如何捕捉乡土大地的律动、直面振兴路上的难题,同时吸引当代观众?

“我的创作习惯,一直是8个字:眼光向下,作品向上。眼光向下,是指创作重心、角色定位、语言风格的下移。苏北农村从贫穷、小康到走向振兴,有许多值得书写的人物和故事,拿这次新创剧目来说,黄梅戏《郎对花 姐对花》的人物原型来自一群唱洪泽湖渔鼓的盱眙农民,淮海戏《板凳姐上任》取材于泗阳县颜圩村的‘小板凳民主评议会’,淮剧《我家住在渔歌村》是我在射阳海边一座空旷的渔歌舞台边,所产生的戏剧联想。捕捉到这些鲜活的乡土律动后,我力求让角色说‘人话’——站到地上说实话、土话、心里话。”袁连成说。而“作品向上”,就是努力挖掘小人物的精神诉求、心中向往,在写出乡村梦想的同时,也指出乡村存在的难题。

一年一度的艺术节,也让更多的基层剧团和小剧种被“看见”。扬州市木偶研究所此次带来的《东方白鹳》,讲述了高邮人民和东方白鹳和谐共生的故事,也让“杖头木偶”这一省级非遗为更多观众所知。散场后,观众把演员们围得水泄不通,好奇地探问木偶身上那 “三根木棍”是如何操控的;摆在入口处的木偶娃娃、冰箱贴等周边产品也深受小观众喜爱。

小剧种如何找市场?扬州市木偶研究所颇有心得。所长胡展告诉记者,在《东方白鹳》亮相艺术节舞台的同时,剧团市场部的员工正奔波全国各地,搭乘红眼航班、辗转乘坐火车,从烟台、大连一路北上至沈阳、哈尔滨,积极为明年春节档的演出寻觅机会。“年我们完成了场演出,并且全国三分之二的木偶都是我们制作的。市场不是‘等’来的,而是‘跑’出来的!”

自年起,紫金文化艺术节通过在各地设置分会场,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也正是在那一年,金湖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并开始试运营,迄今已连续4年担任分会场,将十多部省、市级剧团以及江苏大剧院的原创剧目带到当地。

艺术节“下沉”,给当地带来了什么?“首先是带来了多样化的艺术享受,比如让苏北观众看到了平时接触不多的苏剧、柳琴戏、梆子戏等。”金湖文化艺术中心总经理张雯说。此外,很多农村观众以前从未走进大剧院,对观演礼仪一无所知,艺术节的持续“下沉”,在潜移默化中可以提升县域文明程度和文化品位。

“欢迎批评”

艺术节正迈上“从有到优”新台阶

从苏南到苏北,群英荟萃、群芳竞秀的新戏“大赏”,集中体现了近两年江苏文艺院团建设发展的成就,也折射出一些问题,让观众对“继续办好艺术节”燃起新期待。

通常,新剧会演板块并不太追求市场表现,但越剧《织造府》竟售出多张门票。在今年8月南京保利大剧院的首演中,该剧上座率更是达到九成。南京市越剧团团长李晓旭认为,“走市场”的成功,印证了该团发展思路的正确性——那就是“越经典,越青春”。

“精品生产上,我们打造诗韵越剧‘金陵三部曲’《乌衣巷》《凤凰台》《织造府》,并邀请大学生观戏,举办观众座谈会和专家研讨会,悉心听取各方意见,不断打磨作品。人才建设上,我们发挥全团‘一棵菜’的精神,传帮带、为人梯,鼓励青年演员多上台、在舞台实践中激发表演张力。我们还非常重视剧目营销,每次演出前后都精心制作短视频;根据观众建议,制作他们喜闻乐见的周边文创——如今台下的观众群体,比我十几岁初登台时要年轻许多。”

会演期间,“你怎么看待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的破圈”成为媒体发问的热点话题。在王子瑜看来,现象级爆款的诞生,和不断吸纳多样的艺术形式、创新观演关系、尊重戏曲复兴大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揭示了“从听戏到看戏”转变过程中,视觉呈现的极度重要性,通过带给观众一种“原来戏曲可以这样”的惊艳感受,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兴趣。“不能奢望每部作品都能成为爆款,却可以期待戏曲在静水流深的守正创新中,辐射越来越多的观众。”

在罗周看来,一年一度的紫金文化艺术节为各个院团提供了展示切磋、思考进步的机会与舞台,也激励主创及院团再接再厉、再攀新高。

“除了一度剧本之论证,在二度三度的创作上,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有效论证与精准预判,尽量能在案头、设计稿、排练场上解决问题,而不要将缺憾带到演出场上去。精益求精、打磨修改,将更成熟更优秀的作品奉献舞台、奉献观众。”罗周说。

在袁连成看来,当前的农村戏创作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都不尽如人意。“江苏每一届的紫金文化艺术节、文华奖和‘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农村题材现代戏所占比例极少,主要原因是农村戏难写,很多创作者不熟悉农业、不熟悉农村、不熟悉农民,写不真、写不像。近年来我写了近部农村戏,多次获省级大奖和晋京展演,对‘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农村戏’有了一点思考,那就是:要写出农村的问题,关注物质上奔小康了以后,农民精神如何奔小康,乡土如何激发新活力、重塑向心力,这样的农村戏才能写真、写深、写出魂。”

“欢迎批评!”本届新创剧目采访期间,媒体团听到了这样的声音。

走过7届,紫金文化艺术节正迈上“从有到优”的新台阶——新创剧目如何“一盘棋”统筹,避免题材扎堆?主旋律大戏如何更好地结合主题与艺术?创作者如何深入基层、扎根生活,少一些“预制菜”、多沾些泥土和露珠?“开门办节”“有中生优”,把来自专家、基层、媒体的声音“捞”上来,形成基于新创剧目的评价体系、反馈机制,以良性循环赋能院团发展,成为摆在艺术节面前的新课题。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陈洁

相关推荐: 海东 |通辽 |阿里 |中卫 |邵阳 |宿迁 |北海 |湖南 |南充 |陕西 |呼和浩特 |黑龙江 |



点击联系我们 : 400-772-0059

北京深圳 广州 成都 重庆 武汉 苏州 天津南京 长沙 郑州东莞 济南青岛 沈阳 呼和浩特 合肥佛山 无锡宁波 昆明 大连福州 厦门 哈尔滨温州 南宁 长春泉州 石家庄 贵阳南昌 上海 常州南通 嘉兴 太原徐州 惠州 珠海中山 台州 烟台兰州 绍兴 海口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