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王蓉蓉的新奔头儿:演出、课徒、做公益,样样儿卖力气
退休状态依然在线
今年大年初二晚上十点,长安大戏院后台的化妆间里,京剧名家王蓉蓉正在卸妆。一出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张派名剧《状元媒》,刚刚合上大幕,观众的叫好声、掌声还在此起彼伏地响起。仍处于舞台兴奋状态下的王蓉蓉,静静地坐在化妆镜前,淡黄色的LED灯散发着温暖的光,镜子里的她,油彩还细密地敷绘在脸上,仿佛那位端庄睿智的柴郡主还在兀自端详。她长舒了一口气,一边卸妆,一边想,《状元媒》这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戏,演出了多场代表作,今晚演出质量保持得不错,状态依然在线,退休后第二个春节的演出任务,就这样在紧张而有序的忙碌中结束了,她感到很欣慰。
是的,两年前,在舞台上奉献了四十年的王蓉蓉退休了,她不再担任北京京剧院一团的团长。但是院里的一些重要演出,她还照例应邀参加。常听戏的朋友们都知道,在众多京剧演员中,王蓉蓉是特别有观众缘儿的一位,也因此一直保持着高水平的票房号召力——有王蓉蓉的戏,票不愁卖。资深观众们说,“人家蓉蓉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四十年来六字调没降过,老话说,这叫祖师爷赏饭!”
年,在张君秋大师、王玉蓉、蔡英莲、张玉英、马宗慧、艾美君等名师的教导下,她从中国戏曲学院本科毕业,领到了编号为“”的文学学士学位证书,被分配到北京京剧院工作,成了一名张派青衣演员。四十年来,她主演过五十多出京剧剧目,常演剧目有二十多出,演出场次近场,演出过的节目单足以等身,获得过包括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文联“德艺双馨”奖在内的重要奖项几十个,可谓实至名归而且艺坛常青。
然而王蓉蓉看重的,并非是这些耀眼的光环。她看重的是自己要始终保持最好的演出状态,为真金白银花钱买票的观众奉献最精彩的京剧艺术。为了保持这种状态,她再累也要坚持每天练功,再忙也要保证足够的睡眠——这是保持舞台水准不降的“秘笈攻略”。有道是“唱戏的腔,厨师的汤”,唱了四十多年的戏,即使到了退休年龄,还能够一直保持韵味醇正、嗓音甜美、状态饱满的好角儿,目力所及,虽不能说凤毛麟角,也是屈指可数。王蓉蓉堪居其一。
退休,对于每一个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来说,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艺术家们却又与众不同,他们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可依然可以从事相关的艺术创作,比如舞台上的演员、影视剧演员、画院的画家雕塑家……只要还有足够的创作热情和艺术表现力,就还可以继续延伸自己的艺术之路。所以,荣休对于很多艺术人才来说,非但不是告别艺术人生的舞台,反而是开启艺术人生的新阶段。怎么让自己活得有滋有味,让艺术创造更加有奔头儿,那才是艺术家的真本事哩!
这真本事从哪儿来?我觉得,这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恩和热爱,来源于对未来的期许和好奇,来源于自己从艺几十年来的积淀和感悟。比如,我眼前这位精力充沛、爱戏如命的王蓉蓉。她告诉我,自己的状态还保持得不错,连续几天的大戏,现在还能保质保量地演下来。所以每当院里召唤,她都可以立刻归队参演。“当然,人体机能老化是自然规律,谁也跑不了。人吃五谷杂粮,谁也说不好哪天就力不从心了。真要到了那时候,我就告别舞台,不能对不起花钱买票的观众,不能降低艺术水准应付差事。”听得出,王蓉蓉的话里充满了真诚与从容。内心强大的人,有真本事的人,往往能够跳出金钱、浮名、地位的窠臼,他们觉得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教徒弟分文不取
王蓉蓉至今收过位弟子,既有各地专业院团的青年演员,也有业余的张派青衣爱好者。她因材施教,绝不让弟子们跟她亦步亦趋地刻板学习,这种开明的教学方法,不是每位老师都能如此。当年,有着京剧界“通天教主”美誉的王瑶卿先生,培养出了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和张君秋先生,就是有教无类的成功典范。“我不收寄名、挂名的弟子,教徒弟分文不取。收徒仪式也非常简单,女弟子给我鞠个躬、献束花,我回赠一套自己的书籍光盘,一起合个影,就算礼成。绝不大操大办,摆酒置席,更没有下跪磕头的陈规。因为当初张君秋先生收我为弟子的时候,就是让鞠躬献花合个影,也从来没收过我一分钱。”
我问,那时候师生之间就没有个“礼尚往来”吗?说到这儿,王蓉蓉笑了:“当年我还真给张老师送过礼物。那时候特别穷,我刚上班,工资又低,没什么钱,可是想老师教我们这么辛苦,我是不是也该表示点心意呀?况且我们学完戏,要是赶上饭点,老师还常留我们在家吃饭。我就特意买了8个又大又红的苹果,给张老师送去了。张老师看了又看,特喜欢,说:真好!真好!我留两个,剩下的你拿回去自己吃吧,你刚毕业,也没钱,心意我领啦。这个事儿我印象太深了。”张先生的言传身教,王蓉蓉刻骨铭心。“现在,我和我的学生也感情特别好,就是基于一种对戏曲的纯粹。她们要给我钱,我不要;送我贵重东西,我不收。每年春节,哈尔滨的徒弟要给我寄点年货,实在推不过去,我说你给我寄两棵自己家腌的酸菜,二斤新玉米米查子,一小盒哈尔滨红肠就行了,我们家三十晚上的年夜饭,常是‘酸菜饺子就红肠’,哈哈。”
王蓉蓉的收徒仪式简单,可教学过程却不省事儿。“我退休后,时间宽裕了,弟子们跟我学戏,我就在家里口传心授。无论是从山东来,还是从哈尔滨、福州来,让她们先跟单位请好假,咱们真教,真学,别玩虚的。到京后为了教学方便,有时让她们住在我的家里。我教戏之余,还给她们做饭吃。也不准备什么特别的美食,我吃什么,徒弟就跟着吃什么,面条、饺子管够。吃完了咱就接着教,接着学,一个字一个腔儿地抠,一个脚步一个手势地练。一周到十天,教完一出戏。她们回去消化后,过段时间我还要看她们的学习成果。”名师未必出高徒,但严师必定出高徒,这些年,王蓉蓉的弟子们功底扎实,进步非常快,有些已经成了院团的主演。
让越来越多人爱上京剧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蓉蓉退休之后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传统文化传承的公益活动中,经常进校园、下基层做非遗传承讲座。
年,民盟中央在定点帮扶地区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第三小学开办京剧特色班。作为民盟中央委员和文化委员会副主任,王蓉蓉积极参与策划实施,成立了“王蓉蓉京剧艺术传承基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亲自题写牌匾,并与民盟中央副主席谢经荣出席了“王蓉蓉京剧艺术传承基地”的挂牌仪式。王蓉蓉以此作为公益京剧的新起点,她邀请了三位京剧界的盟员:北京京剧院综合业务部副主任胡军、北京京剧院优秀老旦演员崔冉、河北省京剧艺术研究院一级演员苑瑞芳,四个人共同组成了一个公益小团队。大家克服困难自觉自愿地排好班儿,每周六上午坐两个多小时的火车、一个多小时的汽车到学校,在路边小店喝口粥,下午两点准时给孩子们授课,既教嘴里,也教身上。当天再坐晚上的火车往回赶,到家已是夜里点了。就这样风雨无阻,她们已经坚持了一年有余,分文不取。特色班里的孩子,从站姿、坐相,到唱念、身手,渐渐有模有样,令家长和学校的老师们大为惊叹,这些孩子们对学京剧的兴趣越来越大,今年已经上了当地的“春晚”。王蓉蓉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累是累点,我们几个早就做好了多年办下去的准备,学生素质教育和京剧知识普及,寓教于乐,相得益彰,孩子们将来不从事戏曲表演工作,也会受益一生。”
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京剧,喜欢京剧,乃至爱上京剧,是众多京剧表演艺术家们的心愿,王蓉蓉更是付诸实践走在前面的急先锋。鉴于她的艺术造诣和社会影响力,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北京市文史馆聘任王蓉蓉为馆员。对她来说,接过市长颁发的馆员聘书,既是一份殊荣,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不浪得虚名,是王蓉蓉的做人原则。担任馆员第一年,她就提交了一份有论有据的提案《建议建立中国戏曲博物馆》,尽快把濒临失传的戏曲资料保留下来。她跟我说:“周老师你知道吗,我们北京京剧院的地下仓库里,就有马连良、张君秋等大师们当年从头到脚穿过、用过的行头、切末,这么多年一直沉睡在那儿。这些无价之宝应该有更好的保护措施啊!我们院尚且如此,您想想那些地方戏曲的文物资料保护状况,不是更令人担忧嘛!尽快建立一个戏曲博物馆,把这些宝贝疙瘩集中保护起来,展示出来,利用起来,肯定是一件利国利民、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我真盼着这个提案能够早报捷音!”